作者:耿志霞
每逢周末,泡一壶香茗,捧起一本书,看书中每一个文字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指间跳跃,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乐趣。
喜欢看书是小时候就有的一个爱好。那时家中生活拮据,条件所限,我所能看到的课外书不过是几本小人书而已。然而就是每年几十本小人书的阅读与积累,逐步养成了我喜读课外书的习惯。即便是现在无论走到了哪里,看到杂志、散文之类的书籍,也总会信手一翻。
我的第一本小人书是六岁时二姐送我的生日礼物,那的确是一本小人书,它小的只有手掌的一半大,拿在手里很小巧,封底标着书的价格0.09元。那时的小人书都是黑白版的,五分之四的版面是画面,下方剩余五分之一的空白处写着文字,是对这页图画内容的描述。每页只有两三行小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时我还不认识很多字,主要是看画面的内容,把它们串连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有看不懂的地方就问问姐姐。
至今我仍能清晰的记得那第一本小人书里面的故事情节:小鸭子参加滑雪比赛,本来是一路领先的,可是小白兔发生意外掉进了冰窟窿里,小鸭子便奋不顾身的跑过去跳入水中救起了小白兔,这时别的队员已经冲到了终点夺得了冠军。但所有的小动物都为小鸭子鼓掌,因为它才是人们心中真正的英雄。那时候并不晓得从故事中能受到什么教育或者懂得什么道理,只是暗暗佩服小鸭子,它真勇敢,了不起,我也要像它那样去帮助别人。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本启蒙书,我万分珍惜,爱不释手,每天都要拿出来看看,等把故事看的烂熟于胸了,就去读下面的文字,不认识的就问,渐渐地就可以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很多字。
上学以后,对于读课外书的渴望也就更加强烈。哥哥有时会从同学那里借回几本小人书看,我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也要一饱眼福的,读不读得懂先不说,能看看那些精彩的画面就很知足了。哥哥借回来的大都是男孩子喜欢看的抗战系列《平原枪声》《小兵张嘎》《地道战》,也有《西游记》《红楼梦》《武松打虎》等名著,不管懂与不懂,反正是囫囵吞枣的看个够。
因为买不起书又想多看几本,于是就跟同学换书看。你拿一本书我拿一本书,互相交换,限时一日,看完了再换回来,规则是未经主人允许不能借给别人看。凭着手里的几本小人书,在班级里换了一圈,基本就把班里同学拥有的小人书全看一遍。因为不求甚解,也因为理解能力和眼界学识有限,大多是看个热闹,过后也就忘了是什么情节什么内容了。竹篮打水未必是一场空,内容也许没记住,但受到的熏陶感染还是日积月累的沉淀下来了,成为自己形成品格的重要因素。
那时我还时常光顾的一个地方就是村里的综合商店,我最喜欢在卖书本的柜台前流连。那些诱人的小人书就工工整整的摆在玻璃架上,我蹲下来从下面往上看,能看到每本小人书的价格,这样我就可以根据我手里的钱数去确定购买哪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那时感觉自己最得意的事就是攒够了钱去买一本小人书,当手里捧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的小人书,带着那种油墨的清香,心里是又激动又兴奋的。
小人书丰富了我的童年,使我的童年并不枯燥寡淡,小人书也唤醒了我的思维,让我对那些故事充满了渴望与幻想,小人书将我引上了阅读之路,让我在文字的韵味中不断浸染升华。如今,小人书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却见证了一批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