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有过上课打瞌睡被老师逮到,上班睡过头,或是出门忘记带手机钱包的“倒霉”经历呢?看这标题,是不是以为小搜哥化身为算命先生,来分析你的八字命理?可惜,小搜哥道行欠佳,“命理”解不来,只能讲讲“字理”。今儿个就为大伙儿说说“倒霉”一词的由来。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有这么一句话:“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年纪大了,什么事儿都有。不要说摊上个身体抱恙,命途多舛什么的,就是碰上个囧事糗事,我们也不免糟心,直呼“倒霉”!可你知道吗?在中国古代,“倒霉”这个词儿可不是这样写,也不是这个意思哦。
考试没考好?那就真的“倒楣”了!
这就得先从科举考试说起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时期才开启了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和完善,这制度到了明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朝廷对科举高度重视,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同时也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
学而优则仕。”对于古人来说,读书是做官的途径,做官是读书的目的。如若能登科及第,金榜题名,那就诚如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中所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谁不想“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蟒袍,手捧钦点皇圣诏,足跨金鞍朱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欢声雷动,喜炮震天,遍街张灯结彩”?那简直就是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啊有木有!
可是自古以来“逆袭”之路都并非好走。那时,明朝的“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才智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中举是极其不易的。因此,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称之为“楣”。杆上高悬大旗,上书一个“捷”字,装点门楣,以图吉利。
如果京试高中,那旗杆照竖不误外,还要另竖黄杆,升黄旗,高调得很。反之,名落孙山之家只好乖乖地把原来门前的旗杆放倒,这就是“倒楣”了。比如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落第八次,寒窗十五载,直到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而同朝代的李时珍落榜三次,最后他决定不干了,弃官从医,成就了一部传世的《本草纲目》。
江南多雨“楣”成“霉”
那好端端的“倒楣”怎么会变成“倒霉”了呢?《说文解字》曰:“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它本来是指门上的横木,此处表示的是高杆。上面讲到的“倒楣”一词后来就演变成了浙江省台州市的方言,被浙江一带的人们用来指遇事不利或运气不好。”比如鲁迅在《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中就有写道:“他掘开宋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而茅盾的《子夜》也有提到:“别项生意碰到开火就该倒楣,做公债却是例外。”这两位文学大师就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
但我们知道,江南地区多雨潮湿,要是遇上个倒黄梅的天气,那储存的干咸食品就更容易发生霉变,只能倒掉,所以也叫“倒霉”。恰好“楣”与“霉”同音,且“霉”字亦有坏运气的意思,因此“倒楣”就慢慢地变成了“倒霉”。
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于是,“倒楣”与“倒霉”成为了异形词。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其统一规范使用为“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