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网站!
学校机构| 返回主站| 站内检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通识教育 -> 正文

功名·起居录·皇上

来源:基础部 马臻荣  时间:2011-06-30  浏览:

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功名”二字就成了贬义词,小时候还不大懂事的时候,就听老师说不能有“功名”思想。给人感觉就像一滩臭狗屎,不能踩着。后来活着活着,觉得这“功名”二字不一定坏,印象深的是初三在霍县矿中时,音乐老师教唱岳飞的《满江红》,其中有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老师讲岳飞的功名就是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出生入死,抗击金兵。岳飞是人们普遍仰慕的民族英雄,这功名没什么不好。
儒家的老祖宗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武人的“功”,做好了,出将入相,封妻荫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做不好,撤职查办,株连九族,遗臭千年万年。功名,说不好听就是当权者手中拿着的诱饵;说好听点,就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追求功名不仅可以使人得到物质上的利,更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名,正是有这诸多好处,才会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才会有文死谏的臣僚,才会有武死战的将士。
古人把名声看得比天还大。折腾一生就为了死后落个好名声。别说是普通人,贵为皇上,九五至尊了,也要做功名,为死后的名声考虑。汉武帝,那个“武”不是他自己起的名,是他死后,后来的执政者根据他开疆拓域的“功”而给他定的一个名,汉文帝,也不是自己叫做文帝,是国家根据他注重教化的“功”给他定的一个名,为了得一个好名,许多皇上是宵衣旰食,殚精竭虑的。当年读姚雪垠的长篇《李自成》,就颇为崇祯皇帝的勤奋敬事而叹惋。据说崇祯帝吊死在煤山后,满清的兵丁将他从树上解下来,总想着他身上会有不少值钱的东西,结果解开衣扣,大伙都傻眼了,原来他身上的内衣都多天没有换洗,都有霉味了。那崇祯帝为什么如此拼命?他知道,一旦大清300年的基业毁在自己手里,历史就会大写一笔,对家族对国家他就是千古罪人了。前些天在网上浏览,说当年毛主席和刘少奇的纠葛时,说六几年所谓自然灾害时,不少地方传来有饿死人的消息,刘少奇就很紧张,他急忙找毛主席磋商,其中有句话说:“饿死人,你我是要写进历史的。”
我们的老先人实在是聪明。为了让皇帝好好干,别偷懒,别走歪门邪道,赋予史官一个权力,那就是给当朝皇上写起居录。皇上上朝说了几件事,找哪个大臣谈了话,批阅了什么奏章,都写得明明白白,当然除了军国大事之外,每顿饭吃了什么,下班后玩了什么,包括晚上由哪个妃子陪着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一来,皇上做的好事,比如关心百姓疾苦的事自然是漏不掉的,可荒唐事,比如说胡话,乱杀人之类也会一笔笔写得清清楚楚。光让史官记好事不记坏事行吗?不行。中国史官的传统是“书法不隐”,就是写历史的灵魂是真实,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像文革中,原先是朱德到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林彪吃香了,就变成林彪上井冈山了,林彪摔死了,就又换成朱德了。搁以前真不行,以前的史官你打死我也不能改动。有人就说,你写归你写,比不上我当朝皇上有权,你不改我改,要不我把你写的撕了怎么样。这就要说到老先人的聪明了,早早就立下个规矩,当朝皇帝什么权力都有,就一样,没有权力看史官给他写的起居录。只有等他死了,后来的执政者组织专门的班子,打开记录他生前的起居录,研究他的功过,给个一个评价,这就是他历史上留下的名声。
这一招还真灵。再霸气的皇上也不能不有所收敛。宋代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里真实地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件小事,颇有趣味。原文是这样的:“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故事说,一天赵皇上正在拿弹弓打鸟玩呢,一个大臣求见,本来就扫了皇上的兴,可大臣说了半天皇上觉得他说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有点不耐烦,就开始发脾气。大臣说:“我的事再不要紧也比你打鸟要紧。”皇上就生气了,顺手拿起个家什朝大臣打去,把大臣的两颗门牙打掉了。那大臣并不申辩,只是慢吞吞地弯下腰,寻找那掉在地上的牙齿。这个时候,皇上还是火冒三丈,大声斥责说:“怎么,你想拿着牙去告我吗?”皇上心想,老子是皇上,你到哪儿告去。可大臣一句不软不硬的话,马上就使皇上清醒了,大臣说:“我是告不赢你,可我想这一切都会有史官记录下来的。”于是皇上马上换了一副脸,笑着说,和你开个玩笑,看来你还是能经得起考验的嘛,于是赏了大臣许多的金银布帛,把事摸平了。
为了起居录里写的好一点,为了自己死后的名声,我们的宋太祖终于认了,忍了,不敢随心所欲了。
2011.6.28于且牧斋


分享到:
作者:  编辑:

扫码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晋ICP备20210022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