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网站!
学校机构| 返回主站| 站内检索

精品课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精品课程 -> 正文

大学人文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8-10-12  浏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大学人文基础》是针对我院各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其性质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我院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也将人文素养归属于德智体美中的美育,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71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第四条提出,要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大学人文教研室经多方调研,结合学院实际,针对学院提出的人文素养六大内涵点:“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艺术审美、文化礼仪、价值取向”来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六大能力。

人文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校园生活常识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课堂活动和综合实践都旨在提升学生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国学经典常识、文学鉴赏常识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文化礼仪、价值取向的素质能力,各个项目以“人文话题”思考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思索人生、体悟社会。

(三)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6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作业、出勤和课堂笔记三项。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40%,主要考核学生基本文字表达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审美和认知能力;出勤占平时成绩30%,主要考核学生迟到、早退、旷课、请假等现象;课堂笔记占平时成绩30%,主要考核学生笔记是否认真、全面,对重难点的抄录是否合理。期末成绩是闭卷考试成绩,主要有五类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默写题、应用写作题、作文题,考核内容涉及课程标准中的重难点文学常识及生活常识,旨在考核学生基本文学常识和生活常识掌握程度以及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取得成绩

根据学院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技能素养”三大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于2010年大胆探索编写了《大学人文基础教程》校本教材,经过2年校内实践和完善,2012年8月《大学人文基础》第一版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又经过2年课改教学实践,2014年8月修订的《大学人文基础》第二版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被评为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基于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已完成的校内课改课题共两项:《< 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和《高职学生“人文·职业·技能”三大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其中,《高职学生“人文·职业·技能”三大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已立项的课题共 3项:《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人文课程建设与改革》《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与< 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培养路径研究》。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打造《大学人文基础》精品课程

以前,我们将主要精力侧重于第二版《大学人文基础》的修订和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下一阶段,人文教研室将重点依托“文心意象”公众号做好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推广,争取申报《大学人文基础》精品课程。

2.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目前,教研室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有限,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研室号召教师利用现有条件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3.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比例
以前,在教学实践中,没能真正重视实践活动课,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少,影响了实践活动的进程及质量,今后,应重视实践活动课,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比例,并且修订评价标准,以评价标准引领、监控、推动学生活动全程。同时,应重视保留原始教学数据,为下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的特色亮点

1.以美育“活动”课来组织人文课堂教学。

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借鉴理工类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情景教学模式,以美育“活动”课来组织人文课堂教学。每一个项目都设计1-2个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融知识,育素质,启发思考,关注自身和社会;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获得美感享受和审美愉悦体验,从而陶冶情操,升华心性。其中以朗读会、朗诵比赛、故事会、主题演讲以及职场模拟等“活动”课最为突出,效果尤为良好。
为了保障在活动课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人文活动,我们针对不同的班级实践活动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流程、评分标准等。课改前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课改后通过课堂活动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升了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教师指导和评价推动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课后,教师将对参加活动的每位学生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和统计,分析统计内容大体分为四方面:主题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综合印象,对同届学生我们将从他们参加第一次到第六次活动的表现进行分析,得出他们各项标准的变化,并在数据变化中量化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的变化,分析学生在每项标准中所表现的优劣点,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再次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整体得出学生在活动中人文素养的变化。实现以美育“活动”课来组织人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2.依托“文心意象”公众号打造人文网络资源库

为了配合《大学人文基础》教材的建设与课程建设,我们注重开发多媒体、自媒体的学习方式,打造一个了多方面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利用公众号“文心意象”作为载体,打造人文网络资源库,同时向广大师生推送美文常识,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交流与学习。

3.启动普通话文化建设工作

人文教研室依托河东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结合学院近两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积极响应国家省语委相关文件精神,启动了普通话文化建设工作。一是倡议基础部同仁在所有课堂讲标准普通话,引导学生说标准普通话;二是在人文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的灌输普通话思想,纠正学生的吐字归音;三是依托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和微信公众号宣传普通话精神;四是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培训工作。通过以上四方面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营造学院普通话文化氛围。

三、师资团队的建设情况

我院大学人文教研室目前共有教师8名。其中包括2名教授,2名讲师,4名助教,研究生占比88%。教研室年轻教师居多,年轻教师虽然精力充沛,拥有新颖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教学经历短暂,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研室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互听互评及以老带新等方式,使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教研室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教研室年轻教师居多,科研能力相对偏弱,教研室通过以老带新申请课题以及修订教材、观摩学习相关网络课程等方式,提升教研室整体的科研能力。

四、普通话技术服务项目情况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是证明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有效凭证,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相关要求,现阶段各类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的等级标准如下: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为一级以上水平;教师和大学生为二级以上水平;公务员和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为三级以上水平。
人文教研室现已开展两届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共测试1405人,其中教职工98人,学生1307人。测试工作是在教务处、基础部的协作下开展的,在各系教秘及学工系统的积极组织下,人文教研室对考生进行了测前培训及测前技术服务指导。随后对各个系部学生进行了抽样模拟测试15次,共模拟300人次。

在2017年普通话测试工作中,我们发现共有422名考生缺考,在与各系部及学生的沟通中,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外出实习,学生放弃考试。针对学生实习不能参加考试的考生,工作组从10月份开始就已联络各系统计核实,对不能参加考试的考生给予退费;二是对普通话重视不够。不管是培训还是测试,学生的出席率低。好多学生虽然报名了,但是不来参加培训和考试。而考试者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来参加培训的,也没有准备和练习直接就来考试。针对以上情况,在本年度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人文教研室避开学生实习时间,重新调整考试时间,同时加大普通话宣传力度,调整了各系部普通话联络人,以确保普通话测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避免考生因实习导致缺考的现象发生。

在普通话测试工作中,感觉我们基础部孤掌难鸣,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普通话测试工作顺利进行,希望学院能给予普通话测试工作组以下支持:
(1)打印机1台;
(2)笔记本电脑1台;
(3)移动硬盘1T两个;
(4)希望给普通话测试提供白天模拟测试的场地;
(5)希望学院出面协调,将每年普通话考试放在固定时间进行,避免与其他考试冲突。

分享到:
作者:  编辑:

扫码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晋ICP备2021002203号-1